在光绪三十年(公元1904年)的春天,湖北均州的武当山被苍翠的松柏环绕,香客络绎不绝。清晨的山风夹带着香火的味道,空气清新,山中小道蜿蜒而上,恍若仙境。
在这群香客中,有一位年约三十五六、气质儒雅的中年男子,他的目光深邃,眉宇间带着几分文人特有的清贵气息。不同于那些随大队走的香客,他没有选择走人多的山道,而是沿着那条少有人迹的小径前行。这个人名叫周鹿卿,身着素雅的长袍,步伐稳重,显然不像是来朝圣的普通人。
武当山历来名声显赫,是中国道家文化的圣地之一,素有“八百里武当”的美誉。山中有众多名胜,最为人知的便是永乐皇帝敕建的太和宫,和始建于宋代的紫霄宫,传说张三丰正是在这里开宗立派。除此之外,武当山的自然景色也是令人叹为观止,七十二峰、三十六岩、二十四涧、十一洞,种类繁多的珍禽异兽栖息其中。
此时走在山路上的周鹿卿,少年成名曾中过秀才,后来进入湖北巡抚衙门任职。虽然职位不低,但他却并不喜爱世俗的纷扰。久而久之,他感到厌倦,便请假来到武当山,独自一人游览这片幽静的天地。
展开剩余82%正当他沉浸在这山色如画的景致中时,忽然从山道另一侧走来一位中年道士。道士身形瘦削,神态安和,脸上带着一种从容的道家气质。他步伐稳健,走在崎岖的山道上就如同行走在自家院中一般,丝毫不见疲态。周鹿卿见状,心中不禁佩服,暗想这定是一位修道多年的高人。
两人相遇时,周鹿卿礼貌地拱手自我介绍道:“在下周忠丙,学名鹿卿,湖南祁阳人,不知道长尊号?”
道士微微一笑,轻声吟道:“此身原是武当仙,贬谛尘寰不计年。金顶烟霞应识我,云峰七二有前缘。” 这几句诗意深长,似乎暗示两人曾有宿世之缘。周鹿卿听后,不禁心生敬意,觉得这次来到武当山,遇见此位高人,实在是命中注定。
随即,周鹿卿邀请道士共饮,二人不拘小节,酒肆中一醉方休。道士虽然食量不大,但素食却能吃得津津有味,两人交流甚欢,仿佛是知己重逢。对话间,周鹿卿得知这位道士与自己同姓,名叫周举,道号云道人,乃是武当山三官殿的黄冠道士。
周举年轻时同样有过学问,但屡试不第后,他看透了科举的虚妄,便脱离尘世纷扰,修道于武当山。他不仅精通道家经典,更兼习武,练就了一身惊人的武艺。周鹿卿虽是书生,但也对武术有所研究,曾多次尝试锻炼身体,得知周举的背景后,心生敬佩,决定请周举到家中教授子弟。
周举本无心显露江湖,却知与周鹿卿有缘,便答应了他的请求。周鹿卿提出,周举可以不受世俗束缚,随意教授,不必收取学费,只需简朴饮食便可。周举听后同意,但他对教育有严格要求。周鹿卿在家附近另建了一座静室,周举开始了严格的教学安排。每周一、三、五学文,二、四、六学武。周举授课严谨,甚至规定在学武时不得旁人打扰。
起初,周举只教周鹿卿的七个儿子,但很快,周鹿卿的亲戚家子弟也纷纷加入了学习。周鹿卿的幼女周咏南当时只有五岁,但她不甘落后,经常缠着父亲要求也参加武学学习。周鹿卿非常宠爱这位独生女,只得请求周举破例收她为徒。
周举审视周咏南,见她天资聪颖,心生喜爱,便同意让她学习。周咏南在学习武艺时,常常能一学即会,不久便在一众学子中脱颖而出。周举尤其欣赏她的悟性和勤奋,把自己多年来所学的“以柔克刚”的武学精髓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了她。
“以柔克刚”是道家武学中的一大精髓,传说张三丰便是从雀蛇相斗中领悟到了这一武学真理。周举虽然并未直接学习张三丰的太极拳,但他却把这一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武功,教导周咏南在实战中灵活运用。
周咏南的武术逐渐达到了惊人的水平。她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武技,更是为了传承道家的精神。在周举的教导下,周咏南的武学造诣日渐精湛,渐渐成为周举最为看重的弟子之一。
然而,周举毕竟是修道之人,对于尘世的纷扰始终心存远离之意。待到周咏南12岁时,清朝已退位,民国新政开始,周举觉得是时候返回山中修行了。周鹿卿为了挽留他,出资在家乡建了一座“云仙观”,但周举最终依然未能长留。岁月流转,他最终不告而别,消失在山林之间,再无音信。
周咏南虽失去了师父,但她的成长并未因此停滞。她继续在家乡学习,并且以其卓越的文武双全成为了家乡的一位知名女性。当时,女子求学并不容易,社会普遍流行“女子无才便是德”的观念。为了挑战这种偏见,周咏南勇敢地在校内擂台上与男子一较高下,结果以压倒性胜利击败了一众对手,证明了女性同样可以在武艺上有所建树。
然而,她并不满足于此,1937年“七七事变”爆发后,周咏南变卖家产,带着二十岁的儿子黄天,一同报考黄埔军校。尽管年已三十九,但她以其坚定的决心和气魄,打破了年龄限制,成功入学,成为了母子同学。
周咏南在军校表现优异,毕业后便投入了抗日战场,带领女兵连奋勇作战。在常德保卫战中,她以顽强的战斗力和无畏的勇气与敌人殊死搏斗。她身上散发出的女中豪杰气质令战友们肃然起敬,也让日军对她敬畏三分。
战争结束后,周咏南返回家乡做了小学教师,但她依然关注时局。随着社会的变化,周咏南的儿子黄天逐渐投身解放事业,最终在新中国成立时投笔从戎,转战北平。
周咏南的传奇经历一直传颂至今。她不仅是一位武学奇才,更是抗日战争中的英雄,始终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种种挑战,最终在1966年安详去世,享年六十岁。
发布于:天津市涌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